油性污染物进入水环境后,由于光照条件(光催化、自氧化)、温度、氧化微生物和水文气象条件的不同,留在水面的油性污染物会降低水体中的含油量。 石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后,会在水面形成厚薄不一的油膜。油膜将水面与大气隔绝,降低了水中的溶解氧,从而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,导致水底变黑变臭。油膜和油滴还可以粘附在水体中的颗粒或水生生物上,不断扩散和下沉,并会向水体表面和深处扩展。膨胀越大,破坏了水体正常的生态环境。 油类污染破坏水环境,对渔业造成损害。首先是石油污染会破坏渔场,污染渔网、养殖设备和渔获量,水污染会直接导致鱼类死亡,导致渔获量直接减少。其次,无论采用何种加工方法都无法消除这些气味和味道,从而降低水产品的食用价值,严重影响其经济利用价值。 水体中的石油类污染物主要通过动物呼吸、摄食、体表渗透、食物链传播等方式在动物体内富集。可能对水生动物造成有害影响,使它们有毒。此外,石油中的某些碳氢化合物与某些海洋动物具有相同的化学信息(信息素)或相似的化学结构,从而影响这些海洋动物的行为。 水中含油量的测定是环境分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而难点的问题。目前,常用的水体油类测定方法有:紫外分光光度法、荧光分光光度法、红外分光光度法等。 |